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» 校园新闻
冯潮
发布时间:2019-01-11

20170430113946243473.jpg

冯潮,现任安徽省体育局党组书记、局长,省政协常委。


1975年安徽省体育运动学校教师,1978年考入北京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;1982年毕业后分配到安徽省体校担任教练员、教务科长,1985年任安徽省体育场副场长,1986年任安徽省体工一大队党委副书记,副大队长,1988年安徽省体委运动三处副处长,1990年安徽省体委办公室主任,1991年至1993年挂职繁昌县副县长,1993年10月任安徽省第一训练中心党委书记、主任,1995年任安徽省体委副主任、党组成员,2000年担任安徽省体育局副局长、党组成员。


1975年7月,冯潮毕业于中专性质的安徽省体育学校,毕业之前,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毕业后,留校任排球教师。1977年,国家恢复高考制度。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,已经是国家干部、中专老师、月工资36元的他,面临人生的第一次选择。


冯潮的父母都是中学教师,虽然经历了“十年浩劫”,仍然坚信“知识就是力量”,“知识改变人生、影响人生”。虽然当时收入不高,家庭负担重,仍然坚决支持他参加高考。


当时的安徽省体育学校校长,是一位“小新四军”出身的老干部。机关的很多科长,都是解放战争时期参加革命的老同志。他们深知粉碎“四人帮”后,国家建设需要大量的人才,虽然当时学校教学任务很重,仍然积极支持学校的年轻教师参加高考,并为他们创造了很好的复习条件。


冯潮面临这来之不易的机遇,没有因已有的稳定工作和令人羡慕的职业,以及工龄不满五年不带工资、毕业后不知分配到哪等问题困扰,在父母的支持和师长的鼓励下,义无反顾的选择了参加高考。


一、   学以致用,致力于为家乡体育事业发展做贡献

毕业分配,对每一位毕业生来说,都是一次无法回避的人生选择。而选择分配去向,与当时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。1982年元月,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面临毕业分配。在计划经济制度下、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人才情况下的毕业生分配,没有找不到工作的问题,只有到哪去的问题。四年寒窗苦读,在老师、教练和各级领导的关心帮助下,冯潮逐步成长为训练刻苦、成绩优秀、表现良好的优秀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,担任过球类部学生会主席、院学生会副主席,毕业时因品学兼优,被评为“优秀毕业生”。根据他当时各方面的表现,组织上给予了他多方面的选择:一是去当时的国家体委,从事机关工作;二是留校,从事团委工作;三是留校,从事排球、英语、教育学等教学工作;四是回安徽,去普通高校从事体育教学工作。相对于其他同学,组织上给予冯潮的选择余地是很大的。然而,以上四个去向他都没去,而是选择了回母校-安徽省体育学校,继续从事中专排球专项教学。1982年元月的某一天,球类部党总支召开77级毕业生大会,宣布每一位同学的分配去向。记得当时的院党委委员、宣传部长崔运玺,听到宣布冯潮去安徽体育学校后,特地从主席台走到冯潮身边,关切的询问他为什么愿意去一所中专学校。


冯潮之所以选择回安徽省体育学校任教,主要原因有两个:一是热爱专业,希望能成为专业队排球教练。毕业前,原安徽省体育学校更名为安徽体育运动学校,除承担高水平后备人才培养任务外,当时的省体委党组决定,省体工队的二线队伍建设放在体育运动学校。受当年中国女排勇夺世界冠军的影响,冯潮迫切的希望能将四年专业学习成果,转化到带高水平运动队的实践中来,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为安徽排球事业的发展和水平的提高作出应有的贡献。二是响应省里的号召,为家乡建设做贡献。1981年,当时的安徽省体委党组向省委省政府请示,希望恢复安徽体育学院。经省里同意,成立了恢复安徽体院筹备工作机构。恢复本科体育学院需要大批专业人才。当时在北京体育学院参加体委主任培训班的省体委领导,多次召开安徽学生座谈会,希望大家毕业后回安徽,为发展安徽体育事业做贡献。省体委党组还专门派组织人事干部到体院组织部,了解安徽籍学生情况,为恢复安徽体院做人才准备工作。冯潮是1973年考入安徽省体育学校的,毕业之前入了党,毕业后留校任教,成长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,在省体委党组希望这些安徽籍学生为家乡做贡献时,他选择了回母校。


“人往高处走,水往低处流”,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在选择人生道路方面的体现。当时选择回安徽,冯潮也是顶着一定压力的。回到家里,父亲一个月不理他。一位50年代从北京下放到安徽工作、多年对他十分关心的老体育工作者也对这样的选择表示惋惜。然而冯潮坚信,一个年轻人,只要有远大抱负,始终脚踏实地,勤奋努力,无论到什么地方、在什么岗位,都能成就无愧于社会、无愧于家庭、无愧于自己的事业。


二、   献身体育,把体育事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追求

1982年——安徽体育运动学校球类教研室教师

1983年——安徽体育运动学校排球教练

1984年——安徽体育运动学校教务科科长

1985年——安徽省体育场副场长(副处级、主持工作)

1986年——安徽省体工一大队党委副书记、副大队长

1988年——安徽省体委训练处副处长(主持工作)

1990年——安徽省体委办公室主任(正处级)

1991年——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县副县长(挂职)

1993年——安徽省体委第一训练中心党委书记、中心主任

1995年——安徽省体委副主任(副厅级)

2001年——体委副主任兼运动技术学院党委书记、代院长

2006年至今——安徽省体育局局长


以上是冯潮毕业28年来的工作经历。从以上经历可以看到,多岗位锻炼,是他逐步成长为领导干部的重要因素,这是外因,是组织的培养,同志们的信任。而在每一个岗位上爱岗敬业、踏实工作、团结同志、做出实绩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根本,这是内因。特别是像他这样的毕业生,在校期间优秀,走上工作岗位后容易出现“眼高手低、不愿做具体工作”的毛病。冯潮的体会是,只有脚踏实地,谦虚谨慎,不断学习,才能在为事业努力奋斗的过程中,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。


从以上经历可以看到,冯潮的人生轨迹,似乎背离了当初毕业时的初衷。争取当一个专业排球教练,是冯潮当时的第一想法。然而,现实与个人愿望往往不相一致。1985年,省体委党组研究决定,任命他为省体育场主持工作的副场长(副处级),时年30岁不到,毕业刚3年,是当时省直机关最年轻的处级干部,很令人羡慕。但是对这样一个岗位,冯潮是不满意的。当年,时任省体委副主任、党组副书记的汪洋同志(现任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广东省委书记)曾主持召开一次年轻干部座谈会,目的是听听大家对所在工作岗位的看法。参加会议的都是近几年分配到省体委工作的大学毕业,冯潮当时发言的主要思想是:感谢组织上的培养,但他并不满意在体育场工作,而是愿意到运动队去工作。这种想法,还是源于冯潮内心深处想从事专业运动训练工作的情结,正是由于这种情结,促使他两次主动要求去运动队工作。冯潮的体会是,人的一生将会遇到很多你无法预料的事情,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,不为虚名所累,不为小利困扰,执着追求自己的理想,不论在什么岗位都会做出令自己满意的业绩。


三、   感谢母校,让他懂得“做事,先学会做人”

“做事,先学会做人”,是冯潮在体院学习期间最大的收获,也是他毕业28年来始终恪守的准则。


首先,为什么做事先要学会做人?人的本质属性是一个社会人,人在社会上想要成就任何事情都需要与人打交道。能否得到别人的尊重,关键是自己是否尊重别人。学会与人相处,得到别人尊重,是成就事业的前提;其次,做一个什么样的人?原来的提法是“三好学生”,后来是“四有新人”,现在是“品学兼优”。德才兼备,以德为先,是做人的基本要求,也是用人单位选人、用人的基本标准;再次,怎样学做人?除了课堂教学和自身修养以外,冯潮认为,在校期间给他最直接的影响,是领导、老师的为人师表、言传身教和身体力行。院领导战争年代出生入死,“文革”期间备受迫害,恢复工作依然勤勤恳恳,信念坚定;老教授满腹经纶,治学严谨,上大课(百人以上)严肃认真;院代表队教练即重视训练,更关心文化学习,读训并重,授技育人;班主任为人师表,品德高尚,关心学生胜过自己亲人。这些令人尊敬的领导、老师,是自己形成正确的人生观、价值观的引路人。


“立志做大事”,是他在体院学习期间,接受到的最经常的教育。


高等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各类专门人才任务。“十年浩劫,百废待兴”。从进校的第一天,就深切感受到无论是院领导,还是普通老师,都希望学生们尽快成长,为国家的繁荣、体育的振兴做贡献,殷殷期望,溢于言表。立志做大事,必须充实自己。当时体院的学习氛围异常浓厚,在领导、老师的勉励下,绝大多数学生都很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。林荫树下,校园路上,去参加比赛的车上,背诵单词的同学比比皆是。小小的图书馆,是晚自习同学们首先抢占的阵地。曾记得,每当临考前,冯潮寝室的七位同学,围绕复习提纲,轮流解答问题。立志做大事,必须从小事做起。寝室卫生、楼道清洁、校园环境全部由学生自己负责。食堂帮厨、农村劳动、部分室外场地整修学院也经常安排学生参加。正是在这样的环境熏陶下,他们这批学生毕业后,都能胜任岗位要求,都在不同的岗位,做出了令后辈人羡慕的业绩。


四、 勤奋学习,建设体育强国需要你们

胡锦涛总书记在北京奥运会、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,提出中国要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。建国60年来,我国体育事业快速发展,以北京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荣登金牌榜第一为标志的中国体育,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作出了巨大贡献。北京体育大学作为我国唯一一所进入“211”的重点体育院校,为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撑、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撑。从大国向强国迈进,需要大量的专业体育人才支撑。希望目前正在体育大学学习的校友,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,读训并重,全面发展。体育是为人类奉献健康、快乐的事业,体育工作者应该具有博爱的胸怀,希望校友们在美丽的北体大学习生活期间,陶冶高尚情操,立志为建设体育强国而不懈努力。


分享到: